时评
腹有诗书气自华
《曾国藩家书》有言“人之气质,由于天生,本难改变,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”,又言“书味深者,面自粹润”。腹有诗书气自华。古往今来,许多先贤榜样留下勤读苦学的佳话,给今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激励。
读书有何用?曾有人问唐寅的老师周臣,为什么你的画不如你的学生唐伯虎。周臣说:“只少唐生数千卷书耳。”书卷气发自内心、源于内在,是学养、修养、涵养的流露彰显。时下,我们提倡多读书,不只是改变自身的气质,让自己多几分大气、灵气、才气、儒雅之气,还能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敏捷,心灵变得崇高,精神变得富有,赋予我们无穷的力量。
“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看”,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古话,其背后的故事对今人也颇有教益。三国时期,东吴大将吕蒙没有读过书,每次汇报军情只能口述。孙权劝他多学习,他却以“多务难学”为借口推辞。孙权问他:“卿言多务,孰若孤?”孙权还勉励他:“光武当兵马之务,手不释卷。孟德亦自谓‘老而好学’。卿何独不自勉勖邪?”孙权的一番话触动了吕蒙,从此他刻苦读书。后来,学识渊博的鲁肃前去拜访吕蒙,吕蒙交谈中引经据典。鲁肃由此感叹,“非复吴下阿蒙”。今天,我们更应该把读书学习作为生存之道、成功之道,不断实现素质提升、能力扩容,积蓄奋楫远航的动力、搏击风浪的能量。
史载,三国时名士董遇“性质讷而好学”。有人对董遇说“没时间读书”,他说可以利用“三余”,即“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阴雨者时之余也”。可见,如把“惟有读书高”挂在嘴上,却以“偏无闲暇时”作为借口,实在是个无理的悖论。现代社会,生活节奏加快,更需要我们发扬“挤”和“钻”的精神,利用好点滴时间,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,方能积少成多,不断丰盈自己的生活。
陆游一生酷爱读书,并留下多首与读书有关的诗。他在《解嘲》诗中说:“我生学语即耽书,万卷纵横眼欲枯。”晚年,他整修居室,题斋名为“老学庵”,并自题书斋雅联:“万卷古今消永日,一窗昏晓送流年。”读书读到“万卷纵横眼欲枯”的程度,足见读书之下苦功,所谓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”。其过程又定是苦中有乐、苦中有获,尽享“柳暗花明”的意境与喜悦。今人读书也须懂得苦与乐的辩证法,拿出“攻书到底”的劲头,在勤学苦读中攀登知识的高峰,尽享收获的喜悦。
古人云:“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,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。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我们都要把阅读当作习惯来传承,当作境界来追求。寻一片净土,捧一册经典,静享“读书之乐乐无穷”的愉悦和充实。只道是:“书香如蝶,栖处皆是春天。”(向贤彪)